今年以來,竹園社區以黨建為引領,以居民需求為導向,以發展治理為目標,將“志愿隊伍”建設融入社區治理,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。
一、紅色支部牽頭,增強社區治理"引領力"
村建制調整改革后,竹園社區黨支部整合原三個社區力量,結合社區治理工作,設置環境整治志愿隊、未保工作志愿隊、法治宣傳志愿隊、文藝健身志愿隊4支紅色志愿隊伍;按照“黨員集中,便于活動”的原則,以居民小組為單位,建立6個黨小組與居民緊密聯系,引導居民加入志愿隊;支部黨員踐行“我是黨員,我做模范”承諾,主動認領志愿服務崗位,積極開展社區治理,形成“住在社區、關心社區、服務社區”的良好氛圍。
二、紅色志愿推動,增強社區治理"凝聚力"
竹園社區以解決群眾需求為導向,從身邊的“小事”做起。今年以來,為一改以往臟亂差的局面,環境整治志愿隊治理衛生死角35個,清除牛皮癬廣告220個,拆除各類遮陽棚368個,拆除違規建筑物158個,恢復了街道社區整潔、有序。
為讓居民遵法、守法、用法、護法,法治宣傳志愿隊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活動,發放各類法治宣傳手冊1.2萬份、竹園便民手冊2560本、便民聯系卡7000余張、憲法宣傳單4000余張,不斷提高居民學法意識。同時,法治宣傳志愿隊按照“先普法后調解”原則,妥善處理矛盾糾紛,化解民生“痛點”40余起。
為豐富居民精神生活,文藝健身志愿隊利用春節、重陽節等重要節假日開展聯歡文藝活動,參加人數達200余人,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。
為關心關愛未成年人群,未保工作志愿隊參與困境未成年“一對一結對幫扶”行動,以助學、助困、心理疏導、法律援助等方式,開展“傳遞愛心,結對成長”活動,讓全社區10名困境兒童擁有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。
三、紅色精神傳承,增強社區治理"影響力"
在各志愿隊伍的引領下,社區居民紛紛主動加志愿團隊,延續紅色志愿精神。廣大居民以居民小組為單位,每月主動對348國道兩旁進行衛生大整治;主動參與疫情防控,與社區工作人員白天黑夜入戶走訪、宣傳巡邏,讓防疫知識家喻戶曉。讓“志愿”貫穿社區治理,打通服務群眾、凝聚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,竹園社區真正實現社區自治、德治、法治“三治融合”。